登录 网站无障碍 长者助手
工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中山参展团亮相2023年香港国际环保博览

信息来源:本网 办公室发布日期:2023-11-14 分享:

  图片1.jpg

开幕式现场

  10月26日至29日,2023年香港国际环保博览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顺利举办,展示湾区、全国及世界绿色环保科技最新创新成果,携手共建“无废”湾区,创建零碳未来,中山市生态环境局固体废物与辐射管理科科长罗丹携中山环保企业代表团一行受邀参展并设置中山展位。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会长郭承站等各级领导莅临中山展区参观指导。

  本届环保博览以“绿色跃动:创建零碳未来”为主题,配合全球致力减少碳排放的目标,汇聚海内外参展商300余家,展览规模约1万平方米,展示最新的绿色产品及技术,讨论行业最新趋势,产品展示内容涵盖绿色建筑及能源效益、绿色运输、绿色金融以及环境、社会及管治(ESG)等领域,吸引来自中国、日本,加拿大,欧洲等300个地区的人士参加,共同探讨“双碳”时代的“零碳”出行方案的美好未来。

图片1.jpg     图片3.jpg

图片2.jpg 图片4.jpg

展商交流

 参展规模创历史之最

  九企赴港寻商机拓市场

  本次展览,中山展区面积达108平方米。广东金焱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环保共性产业园、中山康澳(兴达)5G共性产业园、绿金湾高端环保共性产业园、元子科创智谷产业园、粤丰环保电力有限公司、中山中晟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康丰环保技术有限公司、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中彩油墨(广东)有限公司共9家企业参与本次展览,参展企业数量空前。

  展板分别设置“中山共性,绿色引领”“无废中山,绿色共享”和“清洁中山,低碳同行”三大主题板块,参展企业以集中的方式展示了中山在环保共性产业园建设、无废城市建设、清洁能源利用等方面的建设成果和创新技术,吸引了来自粤港澳、国内外的众多参观商的驻足,参展企业代表与来自海内外其他参展商、专业观众进行了热烈交流与讨论,传播中山在环保领域的最新发展,促进我市企业与大湾区及国际环保业界的交流合作。

图片1.jpg

环保共性产业园线上展示平台

探索绿色低碳“工改”路径

环保共性产业园再次“靓”相  

  在今年8月的澳门国际环保合作发展论坛及展览中,中山首创的环保共性产业园首次在港澳台地区亮相,展示我市在主动探索绿色低碳“工改”路径、提升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方面的创新举措,得到了海内外参展团体的广泛关注。在本次展览中,为使观众更全面地了解环保共性产业园的最新发展状况,中山市生态环境局开发了线上展示平台,以更加详尽的内容向专业观众展示了环保共性产业园的最新建设成果,吸引了众多参展企业的关注,并赢得高度好评。

  当前,中山共规划建设25个第二产业环保共性产业园,全市获得环评批复的共性工厂已有13家,通过规划环评审查的环保共性产业园共4个。据估算,若25个第二产业环保共性产业园均建成,可容纳2000多家企业进驻,释放工业用地约10000亩;每年可减少CODcr、VOCs和碳排放量分别约为720吨、9800吨、29800吨,为我市腾挪工业发展空间和减污降碳都发挥积极作用。

  “无废城市”创建进行时

  展示我市危险废物处置利用能力

  近年来,中山市生态环境局支持和推动3个危险废物处置项目落户中山,有效填补了中山市危险废物处置能力缺口,为我市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新增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9.56万吨/年,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类别由原来的11类扩大至29类,并新增利用处置小代码316类。此次由粤丰环保电力有限公司、中山中晟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康丰环保技术有限公司组成的“无废中山,绿享未来”主题展板,充分展示我市危险废物处置利用能力,吸引不少展商进行对接交流。

  据了解,中山市于2022年纳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目前,正按照《中山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开展建设。“无废文化”建设以“中山市无废文化青年先锋队”为依托,广泛动员全民参与“无废城市”建设,“无废文化”宣传进校园、进厂企、进社区、进商圈已成常态。

图片2.jpg   图片3.jpg

调研长沙湾菜市场厨余分解浆液系统

图片4.jpg  图片5.jpg  

调研“绿在深水埗”回收环保站

参展期间,中山代表团还参加了亚洲环保会议等环境技术交流会,实地调研长沙湾菜市场厨余分解浆液系统、“绿在深水埗”回收环保站,增进对香港「减废、惜物」无废环保理念的了解。

图片6.jpg

中山展团合影

  此次香港国际环保博览,充分展示了中山市在生态高质量发展成就和环保产业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的新实践。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中山未来将继续加快推动环保产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围绕生态环境治理需求,打造环保产业发展新动能,让产业创新的发展服务污染防治攻坚战。